一线调研,跨城问道!南方日报万字报告解读佛山“小巨人”

时间:2023-12-20 16:52:54 浏览次数:643 来源:南方+ [ 字体:大:26  24  中:22  20  小:18  16 ]

  问道高质量,解码“小巨人”!12月20日,由普华永道中国主办,南方日报社承办的“向新而行制造未来”佛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题研讨会举办。会上,南方日报佛山新闻部副主任叶洁纯发布《佛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现状及跨城对标成果调研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在历时4个多月,开展企业、政府、城市三个维度调研的基础上,描绘了一幅佛山专精特新“小巨人”基本画像,提炼4大共性特征,深入挖掘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际发展痛点、难点以及佛山各相关单位部门服务“小巨人”企业成长的有效举措,跨城对标深圳、重庆、宁波、东莞等城市培育经验,提出了六大建议,为佛山厚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沃土提供智力支撑。

 

  “小巨人”之问

  佛山制造如何焕“新”?

  近年来,各大城市都把“小巨人”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培育“小巨人”企业,已成为各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聚焦佛山,“小巨人”企业对佛山地方经济发展最现实的意义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绕不开另一个常被提起的话题——“年逾四十”的佛山制造,如今已经常面临能否跨过“中年危机”的拷问。

  作为一个以传统制造业起家的工业大市,需要防范因为产业的老态不变,而陷入老工业基地停滞不前的发展困境。为了寻找佛山的新动能,一部分人关注大企业的再攀登,而也有一群人将目光投向了广大中小企业。

  连续多年,北大教授周其仁一直在佛山“寻草”,研究佛山有韧性的小草型企业,他认为,如果把佛山的经营主体比作一座冰山,大家所熟悉的大企业只是冰山上的一角,佛山真正的主体是冰山下的小企业。

  对此,叶洁纯进一步指出“小巨人”对于佛山的现实意义:世界500强难求,培育更多“小巨人”企业,是佛山提高企业竞争力整齐度,一个更为现实的路径。

 

  提炼四大特征

  描绘佛山“小巨人”画像

  佛山专精特新“小巨人”家底究竟如何?《报告》显示,剔除第二批未通过复核的8家,目前,佛山共有7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行业分布看,佛山的“小巨人”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制造业属性,但与全省“小巨人”产业分布呈现出些许不同。广东省贡献小巨人最多的行业是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佛山主要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但其共同点是都属于战新产业。

  从区域看,南海区培育数量最多,拥有34家“小巨人”企业。顺德紧随其后,拥有26家“小巨人”企业。三水位居第三,拥有7家“小巨人”企业。禅城和高明“小巨人”企业分别为4家和3家。可见,南海和顺德是佛山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主要集中地。当中,又以南海表现最为突出,该区光是今年就新增了18家小巨人企业,贡献了全市新增小巨人总量的46.2%。

    细化到镇街,佛山“小巨人”第一镇是狮山镇,其次是桂城街道和大良街道,两者都有超过10家“小巨人”企业。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镇街,越容易吸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但作为千亿镇街的北滘镇“小巨人”数量并不及想象中多,北滘以3家“小巨人”数量与里水镇持平。

  在研究佛山“小巨人”从哪里来的同时,《报告》还发现,佛山的“小巨人”企业名单,与4张名单有一定的重合度,这背后反映出这类企业的4个共性特征。

  一是佛山市级隐形冠军的名单,超三成“小巨人”企业为隐形冠军,侧面印证佛山专精特新“小巨人”群体专注度高的特点;

  二是佛山专利大户的名单,佛山78家“小巨人”的平均专利拥有量高达156件,高于全省、全国“小巨人”平均水平,它们组成了佛山制造的“尖刀部队”;

  

  三是佛山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示范企业名单,78家“小巨人”中,被认定为佛山市数字化示范工厂、佛山市数字化示范车间的共计12家,即15%“小巨人”为“数智示范”;

  四是佛山外向型经济骨干企业的名单,78家“小巨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是有海外业务,其中有不少还是海外设厂的先锋企业。

  对标四座城市

  取经“小巨人”孕育之道

  当前全国各大中城市,均把培育挖掘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在研究佛山“小巨人”的同时,今年,南方日报派出调研团队,主动对标先进,奔赴深圳、重庆、宁波、东莞四座“小巨人之城”,取经它们的“小巨人”孕育之道。

  《报告》认为,深圳以市场保驾、国资护航“小巨人”,重庆重在筛选标杆、分类培育方面成效突出,宁波梯度培育体系成熟,东莞平台建设持续发力,这些城市的经验都值得佛山学习。

  据调研组统计,深圳当地有接近200多家“小巨人”企业都曾获得深创投、深投控的投资。对此,《报告》认为,深圳“小巨人”集群的崛起背后,国资平台赋能功不可没。作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代表,国资在孕育小巨人上,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东莞,虽然GDP不如佛山,但是“小巨人”企业达172家,是佛山的两倍多,也是广东省内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最多的地级市。调研组发现,东莞在用地等企业迫切关注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探索,提出创新土地供应模式,打造专精特新企业“公地”。东莞计划用三年时间,集中打造数个市级“专精特新”产业园,每个产业园为“专精特新”企业专供产业空间不少于300亩,力争将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空间自有率提升至60%以上。

  再看重庆和宁波,《报告》指出,重庆和佛山一样存在产业“老态”的问题,却能凭借宣贯,在一年之间实现小巨人倍增;宁波和佛山一样都号称“隐形冠军之城”,前者“小巨人”数量却是后者的5倍,这些都是佛山需要对标思考的问题。

  提出六大建议

  要有“快招”,更要重视慢变量

  直面差距、发现问题,是佛山推动“小巨人”企业倍增发展的第一步。

  根据调查问卷反馈,调研组认为当前佛山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主要面临包括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高端人才难招、关联合作伙伴难找、低价资金难寻、市场客户订单难获四大主要问题。结合对佛山“小巨人”企业的分析以及跨城调研的启示,针对佛山“小巨人”企业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以下六大建议。

  六大建议包括塑造引培生态,强化对现有隐形冠军挖掘;盘活创新公地,推动产学研链销资源对接;成立专项基金,协调大国资提供增值服务;组建学习专班,发放创新券降低咨询成本;加强动态监测,上门服务提高申报成功率;鼓励企业入园,出台优化新园区环境政策。

  “‘小巨人’无法被发明,佛山更重要的是做好发现。”《报告》认为,从佛山“家底”来看,这里不是没有新的“小巨人”,是不少符合条件的“小巨人”还未被真正发现。佛山民间对“小巨人”的认知水平、重视程度均有提升空间。

  《报告》建议“要引入大商,也不要忽视小商”。从立竿见影的角度看,“小巨人”数量增长,除了靠培育,还可以靠引入。在招商引资的红海赛道中,重视对于有潜力的创新型的中小企业的引入,不仅是为招商“在红海中找到蓝海”,也是为佛山转化更多“小巨人”提供可能性。

  当然,从根本出发,佛山还需推动产业焕新。“小巨人的培育是一场长跑,绝不是短跑。”叶洁纯表示,佛山要抱持长期主义,继续从优化产业结构的层面去努力,这虽然是一种慢变量,但却是决定佛山“小巨人”培育成败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