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佛山产业园区竞争力的五个对策

时间:2024-02-20 17:35:04 浏览次数:366 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佛山市委党校 [ 字体:大:26  24  中:22  20  小:18  16 ]

  佛山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而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载体,担负着聚集产业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使命。当前各地不约而同地把产业园区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园区空间和产业内容是“壳”与“核”的关系,有些园区发展竞争力不强正是因为没有实质竞争力的“核”。佛山2007年6月在全国率先开展“三旧”改造工作,2018年开始实施以“工改工”为主的村级工业园改造,通过村改全市新增产业载体建筑面积超3200万平方米,佛山如何提升产业园区竞争力是摆在当前尤为重要的课题。
  挑战
  佛山产业园区同质化问题亟待破解
  供求关系倒挂,质效低成发展难题。当前产业园区正由高速发展的“增量时代”向更激烈竞争的“增量存量并存、快速激烈迭代的时代”转变。公开数据显示,从2023年开始全国的产业园区每年将新增1.4亿平方米,预计到2025年我国产业园区的总供应量将突破62亿平方米;与此同时受经济下行的影响,生产企业对产业载体的需求迅速下降,将会造成供求关系严重倒挂。我市的产业载体产品形态较为单一、同质化现象明显,大部分为多层的工业大厦或标准厂房,存在部分园区厂房与招引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产业规划欠缺科学性,致使招商困难重重。园区的产业规划定位欠缺科学性、前瞻性产业评估。没有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区域分工协作等因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同质化(如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直播电商等)和一味追求高端产业、新兴产业、风口产业等现象,导致后续招商困难重重。
  产业链不完善,未能形成集聚效应。政府以倒挂价格(即挂牌价格远低于整理成本)出让工业和产业用地,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产业地产”项目,而是希望产业园区能够集聚相关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协作模式,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以此结出“产值、税收、固投、就业”等硕果。目前多数园区的产业类别特别多,但能形成完整产业链的却较少,产业集群效应尚未真正显现。
  重引进轻管理,运营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目前大部分园区基本满足于物业服务、商业服务和行政审批类服务,而真正推动企业迈上新台阶的企业服务(政策、金融、财务、法律、咨询等)和产业服务(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资本链等)却不足。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对其载体聚合创新要素、拓展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聚水平等专业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园区运营服务急需从“地产思维”向“产业思维”转变。
  对策
  强化产业规划引导构建良好产业生态服务体系

  (一)进行全面“大体检”,实时摸清家底
  2022年5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指出,要重点盘活存量规模较大、当前收益较好或增长潜力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资产,比如产业园区、仓储物流等。激活“沉睡园区资产”价值,已成为提升产业发展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当务之急。建议对现有产业园区进行全面“大体检”,实时摸清家底,建立市、园区两级联动的统一园区管理平台,连通园区内各部门、各企业间的应用服务平台,形成集运行监测、用地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园区管理和服务平台体系,增强市级主管部门对园区的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能力,做到对产业园区空置率、厂房租售价格和入驻企业经营等情况心中有数。
  (二)推出“产业保障房”,盘活存量产业园区
  中小微企业占佛山市场主体的95%以上,但购买土地或厂房的资金投入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发展。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广州、东莞、珠海、中山等城市已出台相关产业保障房政策文件,目前我市只有南海区在全域综合土地整治中建设了产业保障房(面积仅185.7万平方米)。产业保障房既能降低中小微企业成本、孵化培育新兴产业,又能盘活现有空置率较高的产业园区。为此,建议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出保本微利的“产业保障房”,由政府主导推进、统筹管理,主要将存量产业园区纳入产业保障房清单管理,并充分发挥国资国企的力量,以整租或购买的形式重新整合产业空间要素资源,从生活配套到产业服务全方位提升产业园区资产的品质,促进存量产业园区的提质增效。产业保障房属于政策性的公共产品,需要有效甄别符合条件的企业,减少企业“搭便车”行为,对于销售型产业保障房应“限价格、限销售对象、闭环运行”,租赁型产业保障房应做到“价格指导、品质管控、定向扶持”。需要注意的是,在政策推行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供应计划,避免因过量产业保障房集中供应对市场化运作的园区造成巨大的冲击,同时要结合产业规划实现精准招商,引导特定的新兴产业集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三)强化产业规划的引导,提高产业协作能力
  面对去同质化的产业发展趋势,各园区要充分考虑资源、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区域分工协作等因素进行重新定位,做到“天时、地利、人和”,进而形成园区的产业生态链。产业规划和定位的选择,要顺应“天时、地利”,也就是遵循顺势而为的原则,尊重当地政策导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从产业集聚出发,综合考虑政府导向、人才、营商环境等因素,梳理当地(镇域)的优势产业或产业链缺失或需要加强的产业形成产业图谱,及时配套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另外要重视本土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二次发展的需要。“天时地利”有了,想要做到“人和”,就需要产业园区开发运营商保持定力,专注“主题园”,而不是“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只有专注的主题园,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核心需求,利于建立产业生态,让园区内的各个企业和相关产业生产要素相互激发,发挥出集聚效应,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推动产业形成配套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良性格局。
  (四)依托“产业大脑”协同作战,推动园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当前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改变传统产业空间粗放型运营管理模式,同时企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水平持续数字化智能化迭代,也反向倒逼产业载体不断赋新、智能升级,对于提升存量园区竞争力和促进产业更新而言,全面进行数据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产业园区运营变革,是关乎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修课”。只有整合贯通共性和个性(公域和私域)数据,建立数字化示范智慧园区,才能赋能园区管理和服务。建议打造产业侧、政府侧、企业侧一系列智能化应用的“产业大脑”,包括存量要素数据、政府监测数据、企业生产数据以及产业信息流数据等。以“产业大脑”为中枢平台、全量数据融合交互的一体联动实现对园区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实时监测、全线调度、科学决策。具体而言,政府端可实时掌控园区经济运行状况、产业链协作情况、投资完成情况、环保能耗状况等,对存量园区盘活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前瞻性进行科学分析研判;运营商端可通过数据化、可视化、全面性把脉企业痛点,对症施策,实现从个体到整体全局性提升存量产业园区的价值与竞争力。
  (五)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服务体系,提升园区运营管理能力
  在产业运营的价值越发凸显的今天,园区产业服务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园区企业而言,真正有价值的是满足企业成长壮大需求的专业性产业服务,建立产业生态,推进孵化运营。当前产业园区的服务模式逐步从“行政审批服务”向“产业生态服务体系”升级,因此应更加注重构建贴近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链主企业引培、产业链培育和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综合专业服务体系,打造集政策咨询、技术支持、资本运作、精准招商、培训辅导和品牌运营等于一体的创新服务生态。产业生态像是一片森林,参天大树(龙头企业)自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养育大树的水土,大树下面的花草灌木,因此龙头企业、中小企业、配套服务等都是产业生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链接园区的内外资源,提供针对企业痛点和需求的专业性服务,重点孵化培育中小企业,帮助其发展壮大。